讀懂歷史必然,感悟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美;
讀懂實踐真理,感受馬克思主義的力量之美;
讀懂實踐力量,感受馬克思主義的活力之美;
跟隨主播讀懂馬克思,做新時代交建人。
馬克思主義系列談第二講——求學篇(下):瘋狂變學霸
大家好,我是志杰。歡迎收聽馬克思主義系列談第二講求學篇(下):瘋狂變學霸。
自從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個階段他大量閱讀經典名著,自學英語和意大利語,翻譯了很多著名的篇章,甚至還想建立一個法哲學體系,為此寫下了300多頁的書稿。馬克思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轉變,主要有內外兩個原因。
柏林大學自從1810年建校開始就一直是德國最高學府,這里大師輩出,人才璀璨。幾乎代表了德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正如黑格爾所說,沒有柏林大學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德意志文明。學校的氛圍,嚴謹的學風,讓馬克思一改過去的浮夸,努力學習理論,認真學術研究。此外,馬克思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養,先進的教育,他是一個博覽群書,志存高遠的人。17歲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文章中語出驚人,說自己要“為人類幸福而工作”,這是何等的志向胸懷!
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剛開始就成了康德和費希特的忠實粉絲。幾年前我讀古留加的《康德傳》,開篇便是:“哲學家一生的標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哲學家生活中那些最激動人心的事件 就是他的思想。就康德而言,除了他的學說的歷史外,他自己就再沒有別的傳記”。一下子便震撼到了我的心靈深處,銘感至深。費希特的一生,更是戲劇般的、多姿多彩的,他不僅是哲學教授,還是追求社會進步的積極實踐者。
相比于哲學的研究,法學專業的課程退居次要位置。毫不奇怪,馬克思想通過他的法律研習進行哲學思考。在給老馬的信中他說道,“因為我應該研究法學,而且首先渴望攻讀哲學。這兩門學科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實體的私法的結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體系的虛假,體系綱目近似康德的綱目,而執行起來卻完全不是那樣”。那時馬克思就認識到,對于抽象的原理和事實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康德和費希特沒有答案。馬克思寫詩諷刺 “康德和費希特在太空飛翔”,就是說像美麗羽毛一樣,看上去挺美,但不接地氣,不求實際呀。諷刺歸諷刺,嘲笑歸嘲笑,馬克思對于這個問題也很郁悶,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就病倒了。就像中國哲學家王陽明一樣,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現,什么也沒悟出來,人卻因此而病倒了。
馬克思遵照醫生建議到柏林郊區一個漁村休養。在此期間,他研讀了黑格爾和他大部分弟子的的著作,結識了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成員,并參加了他們的“博士俱樂部”。當時馬克思發現 黑格爾的辯證法恰恰可以解釋抽象原理是怎么一步一步轉化為具體現實的。這個問題解決了,馬克思終于腦洞大開,病都好了一半。他興奮地給老馬寫信,“……就像狂人一樣在‘沖洗靈魂,沖淡茶水’的骯臟的河水旁的花園里亂跑,我甚至和我的房東一塊去打獵,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擁抱每一個遇見的人”。思考、發現讓叛逆閃閃發光,我想一般大思想家都會有馬克思這樣的狂熱勁頭,對真理的追求不遺余力!
知與行
前幾天無意中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只思不讀,走火入魔;又思又讀,立地成佛”。馬克思的華麗轉身,絕不是源于空穴來風、胡思亂想,而是建立在扎實閱讀的思考之上。曾有一個年輕人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信,洋洋灑灑幾千字,告訴自己的苦悶、疑惑、不解。楊絳先生給他的回信直接而誠懇,“你的問題在于你讀書不多而又想的太多”?芍^是一針見血,指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心態——浮躁。
唯閱讀和旅行不能被辜負,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當前,因為疫情,遠方我們不能成行,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跨越時空,與書中的人物,或者與作者發生思想碰撞;我們可以與偉人對話、與信仰同行,豐富靈魂、豐盈精神。
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再會。